投稿指南
一、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,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。凡采用他人学说,必须加注说明。 二、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,精粹的短篇,尤为欢迎。 三、请作者将稿件(用WORD格式)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。 四、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,恕不退稿。 五、为规范排版,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: 1.论文要求有题名、摘要、关键词、作者姓名、作者工作单位(名称,省市邮编)等内容一份。 2.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: 基金项目:项目名称(编号) 作者简介:姓名(出生年-),性别,民族(汉族可省略),籍贯,职称,学位,研究方向。 3.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,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,一般用两级。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。表格应采用三线表,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。 4.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、最主要的、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。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。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-87的规定,采用顺序编码制。

林语堂高水平诗,无一孤独字眼却句句不离孤独

来源:当代语言学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综合新闻 时间:2022-06-04
作者:网站采编
关键词:
摘要:读这两首诗,让小美想到了两则名篇。一个是辛弃疾的《清平乐·村居》,当年词中之龙罢官闲居于村里,看着村民们闲适的生活,写下了这首词。词中写道:“最喜小儿亡赖,溪头卧

读这两首诗,让小美想到了两则名篇。一个是辛弃疾的《清平乐·村居》,当年词中之龙罢官闲居于村里,看着村民们闲适的生活,写下了这首词。词中写道:“最喜小儿亡赖,溪头卧剥莲蓬”,也是热闹闲适得很。但在字里行间,我们能明显感受到辛弃疾的落没和孤独。

这两篇名作与林语堂这首打油诗一样,其实都诠释了什么是孤独。真正的孤独并非是身边没有热闹之景,没有热闹之事,而是这种热闹走不进自己心里,这才是最深的孤独。

在现代文坛,林语堂先生是不可忽视的一位语言大师。贴在他身上的标签很多,其中包括作家、翻译家、语言学家等,算得上是一个文学全才了。

作为一个作家,林语堂的《京华烟云》写得深入人心,受到不少网友的追捧。作为一位翻译家,林语堂译作颇丰,他翻译的《兰亭集序》堪称经典。而作为一个语言学家,他主持编订的《当代汉英辞典》被称汉英字典史上迄今的四座里程碑之一。这还不算什么,他还在1947发明了中文打字机,用它打字能达到每分钟50个字。因为这些成绩,林先生于1940和1950年两度获得诺贝尔奖提名。

稚儿擎瓜柳棚下, 细犬逐蝶柳巷中。人间繁华多笑语, 唯我空余两鬓风。

林语堂平生的诗作并不多,网上有不少扣在他名下的作品其实并非出自他手。本期这首诗打油诗,通俗易懂,初读时小美也很不以为然,仔细一品才发现其中的巧妙之处。让我们来读一读:

林语堂不愧是语言大师,他把辛弃疾用词作,朱自清用散文想表达的内容,用一首拆字诗表达了出来。一首打油诗,就让我们见识了林先生的“真功夫”,这首诗大家喜欢吗?欢迎讨论。

那么这样一位文化巨匠,写起诗来水平如何?这是很多诗词爱好者希望了解的事。本期小美就给大家分享一首林语堂的打油诗。

诗的首句,看起来在写瓜棚下孩子打闹的情形,乍一看这肯定是一派热闹的景象。第二句,“细犬逐蝶柳巷中”就更是热闹了,细犬在巷子里追逐着蝴蝶。

诗的后两句,是对前两句的解释。儿童闹于瓜棚,细犬逐蝶于巷中,都是人间热闹繁华的象征。但他们的欢声笑话却和自己没什么关系,自己只空余两鬓清风。诗人用别人的热闹,来衬托自己的悲凉,让整首诗拥有极强的感染力。

另一篇是朱自清的《荷塘月色》,朱自清也是在带着万般无奈,于清华园写下了这散文名作。他写了荷塘月色的美好,树影的斑驳,蛙声阵阵,却说:“但热闹是它们的,我什么也没有”。

诗没有名字,想来也是林先生的即兴之作。论诗的格调,确实只能算是一首打油诗,但却写得很有水平。全诗无一孤独的字眼,却句句不离孤独,语言大师名不虚传。

林语堂写这两句是什么意思呢?其实这两句是拆字诗,孤独的“孤”字,拆开来正是一个“子”加一个“瓜”字;而“独”这个字,则是一个“犬”字加上一个“虫”字,把蝴蝶当成虫类。

文章来源:《当代语言学》 网址: http://www.ddyyxzzs.cn/zonghexinwen/2022/0604/898.html



上一篇:你用过的这本小词典,背后有个浪漫故事
下一篇:语言学家发明1个汉字,被中国女性痛骂数年,不

当代语言学投稿 | 当代语言学编辑部| 当代语言学版面费 | 当代语言学论文发表 | 当代语言学最新目录
Copyright © 2021 《当代语言学》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
投稿电话: 投稿邮箱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