投稿指南
一、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,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。凡采用他人学说,必须加注说明。 二、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,精粹的短篇,尤为欢迎。 三、请作者将稿件(用WORD格式)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。 四、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,恕不退稿。 五、为规范排版,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: 1.论文要求有题名、摘要、关键词、作者姓名、作者工作单位(名称,省市邮编)等内容一份。 2.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: 基金项目:项目名称(编号) 作者简介:姓名(出生年-),性别,民族(汉族可省略),籍贯,职称,学位,研究方向。 3.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,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,一般用两级。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。表格应采用三线表,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。 4.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、最主要的、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。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。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-87的规定,采用顺序编码制。

学者俞宁撰写《吾爱吾师》,追忆启功等师长

来源:当代语言学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综合新闻 时间:2022-04-23
作者:网站采编
关键词:
摘要:日前,著名学者俞宁的散文集《吾爱吾师》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。俞宁是当代著名语言学家俞敏先生之子,现执教于美国某大学英美文学系。这部散文集汇辑了作者近年偶尔撰写的文

日前,著名学者俞宁的散文集《吾爱吾师》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。俞宁是当代著名语言学家俞敏先生之子,现执教于美国某大学英美文学系。这部散文集汇辑了作者近年偶尔撰写的文章,这些文章有些是回忆其父亲的事迹,有些是回忆父亲挚友启功等人的往事,有些则是回忆自己的师父曹士元、导师周珏良等的文章,内容都是作者的所闻所见。

《吾爱吾师》

启功对他的影响超过父亲俞敏

上世纪六七十年代,俞敏先生无法时时管教自己的小儿子俞宁,就请同事兼挚友启功先生帮忙代管。于是,俞宁走进了启先生的家。

俞宁称启先生为“启大爷”,数年的共同生活,让他亲切地体会到启先生的为人处世方式和态度,启先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也成了作者最珍贵的记忆。在文章中,作者回忆了启先生待人接物的方式,对文学的看法,还讲述了启先生夫人的家世以及启先生对老伴儿的感情等等。这些文章让我们进一步了解启先生上世纪70年代前后的生活状态,以及他的人格风范。

启先生是大家非常景仰的大家,关于他的文章很多,但这样平实真切的内容却不多见。作者说,由于青少年时期受启先生濡染,启先生不知不觉便成了他心中的“榜样”,影响力甚至超过了父亲。

曾在北师大“教授们”的大院生活

俞敏先生是北京师范大学著名教授,他所生活的家属院自然也是知识分子荟萃之地,邻里都是教授,俞宁耳闻目见,打小就熟悉,比如著名史学家柴青峰先生的一些经历,比如包老伯包天池先生的一些事情——包先生是生物学家,但他却出人意料的与还是毛头小子的俞宁谈诗歌,谈莎剧。直到俞宁后来成为英语文学教授,研习前沿的文学理论,才发现包老伯的体味惊人的深刻。

邻居中的神奇人物还有陈友松、周騄良两位先生。俞宁1978年报考北航英文系时,为了应付口试,求教楼下邻居陈友松先生,眼盲的陈先生给了他二十句话,说“记住了就能通过口试”,结果考试问了十几句,真的都在这二十句中。俞宁大学毕业,报考研究生,无从选择,苦闷无已,路过周騄良家,周先生建议并介绍他去见见自己的堂哥周珏良先生,结果俞宁就成了北外英文系著名教授周先生的弟子。这些邻居长辈们“以玉汝于成者为乐”的胸襟实在是令人追怀不已。

俞宁说:“知识分子,我想,应该是说话有趣、行事讲究,为人处世,时时在无意间流露出智慧的光芒的人。”而这正是在家属院共同生活的知识分子的共性。

青少年时代倍受长辈关爱与提携

人们常说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师,即使启功先生是榜样,但父亲在俞宁心中仍然留下巨大影响。父亲的教导分为身教和言教两种,身教通常比较温和,言教有时则非常严厉。

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是俞宁出国留学之际,其父提出的“约法三章”,即既然选择学习英美文学就得坚持到底,实在有困难,也不能在国外转行学汉学、不能转行学中西比较文学、不能对着洋人讲中国学糊弄事儿。这“三章”是其父与启先生商量好的,一则告诫俞宁要硬气,二则反映了他们那一辈中国知识分子的心态和文化尊严。这“三章”俞宁坚守了三十多年。

俞宁在青少年时代倍受长辈的关爱与提携,在家有父母、大爷和左右近邻,在外,不同的阶段也有不同的师父,在房管所学徒时有曹、董两位师父,大学时代有吴谷茗老师,研究生时代有周珏良先生,他们都是俞宁午夜梦回时特别感念的人。对这些师长,俞宁怀有深厚的感念之情,所以他将本书命名为《吾爱吾师》。

不自觉地流露出浓浓的京味儿

俞宁称,“无论我走到哪里,总觉得自己是北京人”,“如果说我真有什么‘质感'的话,那么它一定来自文化古都,来自我记忆里的那个外表质朴,却掩不住内心高雅的老北京。”“和这种‘质感'互为表里的是老北京的方言。我是使用这种方言长大的。行文中虽然不曾刻意追求所谓的‘京味儿',却也不可能脱出它的影响。”“我写文字怀念老北京,能顺便在心中反复体验那种温厚的老北京感。”

虽然在大洋彼岸,很少使用母语交流、写作,但是一旦下笔回忆祖国亲人长辈,俞宁便不自觉地流露出浓浓的京味儿。不过这些人就应该带着京味儿,他们就应该这样讲话,才神完气足。

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刘跃进说:“俞宁教授说,他花甲之年开始尝试撰写回忆文章。这些年,这类文章特别多,立场不同,风格各异。我更喜欢汪曾祺那种学者散文风格,隽永温润。俞宁教授的文字正是我喜欢的那种,回归本色,气定神闲。……我随着俞宁教授的笔触走进岁月的隧道,看到很多熟悉的人物,熟悉的场面,以致夜不能寐。”

文章来源:《当代语言学》 网址: http://www.ddyyxzzs.cn/zonghexinwen/2022/0423/892.html



上一篇:彭富春|当代哲学面临的最大的问题,是自身越
下一篇:吾家吾国丨独家专访当代知名语言学家陆俭明

当代语言学投稿 | 当代语言学编辑部| 当代语言学版面费 | 当代语言学论文发表 | 当代语言学最新目录
Copyright © 2021 《当代语言学》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
投稿电话: 投稿邮箱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