投稿指南
一、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,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。凡采用他人学说,必须加注说明。 二、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,精粹的短篇,尤为欢迎。 三、请作者将稿件(用WORD格式)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。 四、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,恕不退稿。 五、为规范排版,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: 1.论文要求有题名、摘要、关键词、作者姓名、作者工作单位(名称,省市邮编)等内容一份。 2.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: 基金项目:项目名称(编号) 作者简介:姓名(出生年-),性别,民族(汉族可省略),籍贯,职称,学位,研究方向。 3.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,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,一般用两级。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。表格应采用三线表,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。 4.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、最主要的、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。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。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-87的规定,采用顺序编码制。

吾家吾国丨独家专访当代知名语言学家陆俭明

来源:当代语言学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综合新闻 时间:2022-05-04
作者:网站采编
关键词:
摘要:退休之后三分之二的时间都在国内外进行汉语语言研究的宣讲,他的学生遍布世界。陆俭明是当代知名语言学家、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,被称为“20世纪中国现代汉语语法八大家”之一

退休之后三分之二的时间都在国内外进行汉语语言研究的宣讲,他的学生遍布世界。陆俭明是当代知名语言学家、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,被称为“20世纪中国现代汉语语法八大家”之一。普通人看来枯燥乏味的语言研究过程,是陆老的乐趣所在,他从来没有停下对语言的研究与推广。

“词典编撰背后的人”

1958年,陆俭明和夫人马真在北大念书时,和语言班上的同学共同参与编写了《汉语成语小词典》,这本词典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第一本成语小词典,直到现在,经过多次修订,仍然在语文课堂中使用,至今已经发行上亿册。

1978年,第一版《现代汉语词典》问世,参与词典编写和审定工作的是陆俭明的老师;2005年,《现代汉语词典》发行到了第五版,这一次,词典审定的交接棒来到了陆老的手中。

王宁:这个都已经到第五版第六版了,为什么您还能从中发现问题?

陆俭明:辞书修订无止境,这是辞书学界的一个普遍的认识。因为语言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,社会发展很快,这个反映在词汇上就会出现一些新词,这样的话词典要跟着社会往前走,它必然要吸收一部分新词,要去掉一部分老词。更重要的是词的释义,你比如说第五版以前,“馒头”原来怎么说的?一种用发酵的面粉制成的食品,那么发酵了以后还能叫面粉吗?

王宁:还真是,“发酵了还叫面粉吗,陆俭明。”您怎么要看这么细?这个真是超乎常人的想象,这种细致一般人这一眼划过去就划过去了。

对网络热词采取包容的态度

陆老说学习语言其乐无穷。面对不断更迭的语言词汇,以及网络热词的出现,语言的正常使用正在被不断冲击。每一个新词的出现都承载着时代发展的痕迹,陆俭明对于网络热词包容的态度,正是体现了语言学家应有的专业。

陆俭明:整个语言它是一种社会现象,它必然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,最明显的是词汇的变化。旧的事物淘汰了,反映这个旧事物的这些词慢慢不用了,可是出现了很多新生事物,出现了很多新词,这个是最明显的变化。

王宁:您突然间意识到发展变化,有没有一个瞬间或者一件事,您觉得新事物可能会带来语言学新的发展?

陆俭明:我们马上感觉到就在网络世界里边出现很多用法,很多新词,很多跟现实世界是不一样的。我们过去很不适应,很多东西都不懂啊,但是你看网络语言的淘汰率很厉害。因此我常常说,对于网络语言我们要采取一个正确的态度,既不要去反对,也不要随便去使用。

两个语言学家的相濡以沫

1955年,陆俭明和马真先后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,两人成了同学,虽然一个在三班,一个在一班,但是对于语言的热爱让他们很自然的走在了一起。

两个语言学家的爱情简单、自然,无论是在生活上还是学术上,他们两个人都是无话不说,在教育事业上的他们态度也非常一致,他们都提倡学生要勤于思考,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、解决问题的能力,只有拥有了这种能力,知识才是自己的,人家永远都偷不走。

王宁:你们来北大的时候正好就是花骨朵的那种年代,是不是?那一代人的青春是什么样子?

陆俭明:那一代的青春说实在就是这一句话,“国家的需要,我们的志愿”,说实在那一代人都是这样一种心态。我们就考文科了,到了文科是国家的需要了,我们就去搞语言学了。

王宁:你们当了老师之后,在北大等于就从学生变成老师,那个角色发生了变化,还有别的发生变化吗?

陆俭明:从同学变成同事变成伴侣的一个变化。

马真:我们在研究,在相处当中,共同的语言很多,生活上学术上那样的。有一次在我们金婚50年的照片里头,我就说了一句,我说,“追求真理只为明,明辨是非但求真”,就把我们俩的名字都落在里头了。

国之所需,我之所愿,国家需要就是我的志愿,简单的几个字充满着二老对国家的热爱。语言学研究不只是停留在书面研究,其实也更加需要到生活中进行实践,陆俭明始终贯彻着善于从生活中发现语言问题的研究精神,这正好体现了中国语言的博大精深。

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特别推出《吾家吾国》,致敬最年长的劳动者,倾听他们为之奋斗一生的情怀与实践,传递不竭的精神动力。

文章来源:《当代语言学》 网址: http://www.ddyyxzzs.cn/zonghexinwen/2022/0504/894.html



上一篇:学者俞宁撰写《吾爱吾师》,追忆启功等师长
下一篇:你用过的这本小词典,背后有个浪漫故事

当代语言学投稿 | 当代语言学编辑部| 当代语言学版面费 | 当代语言学论文发表 | 当代语言学最新目录
Copyright © 2021 《当代语言学》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
投稿电话: 投稿邮箱: